English

诗人的心灵牵动着历史

2000-02-16 来源:中华读书报  我有话说

编者按:

新世纪伊始,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郭小川全集》隆重推出。这部力求反映时代全真面貌的“全集”,本着一种对历史负责,对人负责的态度,历时两年多时间,郑重地编成。“全集”内容详实、丰富,对当代中国文艺史、文化史及意识形态之形成演变研究,具有极珍贵的价值。就该“全集”之出版,在京十多位知名专家学者进行了深入座谈。

伍杰(中国版协副主席、中国图书评论学会会长):

郭小川是我很景仰的一位诗人。《郭小川全集》能够出版是一件很好的事。也可以说是诗歌界的一件大事。诗歌在“全集”中虽只有几卷,但诗歌是永存的,有生命力的。“全集”里还有其它很多内容。小川同志是杰出的诗人,他写作诗歌成绩突出。虽然后期,小川同志受到了很多不公正的待遇,而在“全集”中却可以看出他的人生,他的诗歌,他的生命力。这些都是中华民族的财富,是中华民族文化的财富。《郭小川全集》出版,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因此,我非常高兴。

洪子诚(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郭小川全集》的出版,由于大量的背景材料和诗人传记材料的披露,作为当代诗人、知识分子的郭小川的精神历程的研究价值得以突现,也使其诗歌创作的阐释空间可能得以拓展。近些年,对于当代(50-70年代)的作家、知识分子生活道路和精神经历的研究,已被逐渐重视。不过,“集体传记”式的研究风格和方法,似乎仍颇为流行:许多作家、知识分子,被放在几种类型的粗糙区分下谈论。每个时代的知识分子也许有他们的共同问题,但是,我同意这样的说法,每个人的日常境遇,和面对决定的困难,总是各不相同的。《郭小川全集》为我们进入一个活生生的人的生活世界,创造了必要的条件。它所提供的材料,是真实的,毫不空洞含糊、模棱两可的:这是它的价值所在。

“全集”的出版,对于“当代文学”研究的改善和深化,应该也有一些启示作用。

50年代,郭小川在中国作协书记处工作。这期间,不同程度地参与、介入了当时文艺界的若干重要事件(胡风事件,丁陈事件,文艺界的反右运动和反右倾运动等)。另外,郭小川的部分创作,也参与当时文坛大事的构成,如《望星空》的发表,《一个和八个》所受的“内部”批判等。“全集”对上述的事件,提供了若干值得重视的材料。这些材料之所以重要,在于目前这方面有许多事情仍是水面下的冰山。史实、材料的缺乏,导致当代文学研究在许多问题上仍是暧昧不明。

《郭小川全集》提出的另一问题,是有关我们如何面对历史的。这方面,主要体现在“全集”的编辑方式上。

我的强烈印象是编者在处理有关材料时的坦率和勇气。对这一点的高度评价,无论如何都不过分。“全集”编者的态度,在今天有重要意义。他们对这一诗人的思想、行为的爱护和信心,并不体现为把他塑造为没有他瑕疵的人、塑造为那个时代特立独行的人来实现。这种坦诚,可以说也就是郭小川本人最为动人的性格特征。

钱理群(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这是我在2000年读的第一套书;读着它,又回到了已经成为历史的那个时代。

“时代诗人”存在于中国20世纪诗歌史中,也存在于我们这些同时代人的永远的记忆中。

我想说的是,无论是精神的影响,还是诗歌艺术的探讨,郭小川都无愧为我们那个时代——20世纪五六十年代最具有代表性的诗人,他将作为一个“时代诗人”存在于中国20世纪诗歌史中,也存在于我们这些同时代人的永远的记忆中。

谢冕(北京大学中文系教授):

我们回顾历史不难发现,正是郭小川以他最初的昂扬蓬勃的歌唱,传达了那个从衰败走向新生的新时代的乐观激情。

作为诗人,郭小川的意义不仅仅在于他与他对他所亲历的现实生活以及特定的时代精神的独特把握,和同时代的诗人相比,还在于他具有更大的超越性。在那个思想和艺术都推行标准化的特殊时代,郭小川保持了诗人最可贵的独立精神。在统一的意志和理念受到推崇的年代里,进行独立的思考并通过独特的艺术予以表达的创造性劳动,其所要付出的代价,是后人难以想象的。郭小川在那个年代里,堪称是一位艰难坚持的强者。

郭小川创作最重要的那些年代,也是中国诗歌艺术走向严重的单调划一的年代。但是自50年代至60年代,郭小川的创作却与那个时代的整体状态构成极大的反差。在艺术贫瘠而停滞的年代,他创造了一种奇迹——他的充满活力的艺术创新,在灰暗的底色上画出了一道活泼鲜丽的风景。

郭小川是真诚而单纯的。但正由于他是真诚而单纯的诗人,从诗出发,他当然会感到当日诗歌的严重匮缺,诗歌能离开艺术的多样性吗?诗歌能不涉及人的情感的丰富性吗?这些疑问,催使他在危险的岁月对诗歌艺术作危险的探寻。

单纯的诗人在单纯的年代就变得并不单纯了。围绕郭小川诗歌的诸多争议和批判现在已成了历史。在现在看来,一切是那样的清楚明白,但在当日,却是扑不去、理不清的疑团迷雾。好在历史翻开了新的一页,郭小川就是这样给我们提供了关于文学和诗的历史思考的沉重话题。他的苦难给我们以启迪,如今已成了我们的财富。

丁东(图书策划人):

这套“全集”的出版,起码有两重意义。第一重意义,是为郭小川研究提高到一个新水平奠定了基础。文学研究讲究知人论世,不但要研究文本,而且要深入人本。研究郭小川也是一样。仅仅围绕他创作的作品展开研究,已经很难有大的刷新。围绕他的经历和他所处的特殊环境,考察他的精神历程,却还有文章可作。

郭小川是在“四人帮”刚刚粉碎之后不幸去世的,他没有赶上70年代末发端的大规模的思想解放。但是,他留下的作品,曾经两度在思想解放进程中发挥作用。

第一次是他的遗作《秋歌》二首的发表。

第二次是它的遗作《一个与八个》被第五代电影导演搬上银幕。成为中国电影艺术新潮的头雁。

郭小川富于诗人的艺术气质,内心总有一种希望创造、表达个性的愿望;他虽然有较强的行政才能,一度也被推上文艺官员的岗位,在运动中也积极过,但在最根本的方面,他为人毕竟不失善良,不失纯真,这也成为他在那个体制下不断挨批和碰壁的原因。

当时能有一点独立的思考,发出一点自己的声音是很不容易的,是要付出许多代价的。为什么郭小川能够有一点独立的思考?

第二重意义,这套“全集”的出版,在同类著作的出版中开辟了新生面。

编者是郭小川的亲属,他们使“全集”不只是展示郭小川的成就方面,同时尽可能充分地展示他的一切方面。其意义已经不局限于郭小川研究或当代诗歌、当代文学研究,而是成为我们认识这一时期相关历史的重要证据。郭小川不只是一个诗人,他还担任过中国作家协会的秘书长兼党组副书记,担任过其它社会联系面很广的职务。他是文化风云的亲历者和见证人。他笔头又勤。所以,他的许多文字,是历史风云的独家记录。起码在目前,郭小川的这些文字的发表,具有历史见证的意义。近年来,一直有重写当代文学史的呼声。如果新的文学史参照了大量的这样一些作家的思想、精神、情感的背景资料,那么勃兰兑斯所说的“文学史就是人的灵魂的历史”的本质特点自然会呈现出来。《郭小川全集》为后人提供了一份完整的精神档案。它不但对于研究文学史的人是一座宝库,对于研究政治史、社会史、思想史的人,也是一座宝库。

白烨(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第一,“全集”托出了一个不停地歌唱又不停地思考的文学家的形象。郭小川在我和一般读者的眼里主要是个诗人,但从12卷“全集”来看,“诗人”已不能概括郭小川,他既以诗歌的方式歌唱和思考,也以书信、日记、杂论的方式歌唱和思考。他是一个在生活中寻找诗,又在诗中构建生活的真心爱国、真情爱人的大写的文学家。

第二,“全集”还托出了一个不停地奉献又不停地受挫的受难者的形象。《郭小川全集》的收文与编辑工作一求全,二求真,以出色的工作为我们完整而真切地浮现了一个人和他的时代。这种不避不讳、实事求是的编法,应当说在个人全集中并不多见。我们也看到过很多文集和全集,一些我们很有印象的文章就有意没收,所以像《郭小川全集》这样的确实是比较少见。编者和出版者为郭负责、为历史负责的勇气和精神不能不令人深深地敬佩。

秦晖(清华大学历史系教授):

我拟的发言题目就是白烨先生发言中提到的一句话“一个人与一个时代”,应该说就是在一个人身上折射的一个时代。

给我感受很深的是郭小川的非创作的部分,即日记和书信。他从40年代、50年代一直到临终留下的这些文字,非常生动地反映了这个时代给人生带来的很多色彩,尤其是他最后阶段的一封书信,编者在这里注明在这封信中他讲的是违心之言,就是一封寄给亲人的信里也要讲天安门事件之后他坚决拥护中央的决定,坚决拥护把邓小平开除出党,坚决拥护把天安门事件定性为反革命事件,他在屋子里说话时说的是别的东西,但是就是这样一封私人书信都被扭曲到和政治话语没有任何区别这样一种状态,让人看了之后真有一种毛骨悚然的感觉。我觉得这套文集的最大意义这样讲始终不过分:在中国的出版史上可能是头一次,头一次出版了这样一种不管是正面的反面的,不管是主动叙述还是被动叙述,非常真实地反映一个人的几十年的心路历程的严格意义、完整意义上的全集。据我所知,这在中国是头一部。“全集”能够做到这样,把一个活生生的郭小川作为一个历史的部分,摆在我们的面前,这个举动的意义已经远远超过了郭小川研究本身,远远超过了中国现代史研究本身,远远超过了中国现代文学的研究本身,这个意义随着时间的推移会越来越被人们认识到。

孙郁(《北京日报》记者):

我以为倘若了解新中国前二十几年的文学,郭小川的作品是一个参照。它记录了个人主义与集体精神的冲突与融和,也记录了知识分子存活的历史。郭小川的许多作品都是尝试性的,他自己也承认有许多是失败的。这失败的原因,乃是过于强调了某种先验理念,而与自我的纯粹的价值体验,相隔甚远。但我还是从许多诗中,能读出他强烈的自我内觉,他不得不把生命深切的东西,隐含在某些概念之下。

我这一次从他的“全集”中,读了大量有意味的信件,可说收益很大。这是我较为喜欢的地方。我以为这里才可以真正看到那个时代的人性与社会主流话语间的冲突,知识阶层某些深层的困惑,在这里可以找到。

《郭小川全集》作为一个作家的生命史,将给后人留下思考的空间,我在阅读它的时候,其感受的复杂,非一时能说清。

谢泳(《黄河》杂志编辑):

这个“全集”的出版确实像刚才所说是有一定的创造性的。它的主要价值超过了仅仅给一个诗人出版一个完整的选集的价值,除了收入诗人的文学作品以外,最大的价值是收入了他的一些更为私人化的文本。这对我们研究现代史、政治史和文化史都有非常重要的意义,尤其是郭小川当时记的笔记,我们这些作当代文学史、思想史研究的人,可以从中发现非常重要的材料。

我也看了在《新文学史料》连载的郭的日记。我觉得郭是一个非常有才华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个非常有行政能力的人,这种人在我们知识分子中不是很多,有些人很有才华,但做不了事,尤其不能从事行政工作;有的人有行政能力,却又才华不足。像郭这样很了不起。但他与他所生活的时代的主流表面上达成了平衡,在内心又总是发生冲突。从日记中可以看出,反右中他跟丁陈谈话,还有对丁陈的很多决议,都是周扬、刘白羽让他去干的,文字工作等等都是由他做。从日记里可以感觉到,他在这个问题上非常苦闷和为难。正是从这种表面平衡而内心冲突的状态更可以体现一个人的优秀品质,他确是这个时代里良知没有泯灭的人。

张炯(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中国作协副主席):

皇皇12卷,将近500万字的《郭小川全集》终于由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了,这实在是我国文学界值得庆贺的一件大事!

作为一个历史人物,郭小川成长和生活的年代正是中国共产党领导我国各族人民经历艰难卓绝的斗争,终于推翻在人民头上的帝国主义、封建主义和官僚资本主义三座大山,夺取人民民主革命的胜利并迎来社会主义革命与建设的年代。在这半个多世纪中,无数革命先烈和仁人志士抛头颅,洒热血,作出英勇的牺牲,才换来人民当家作主的果实。正是革命斗争的风云雷电,锻炼和培育了像郭小川这样的对党和人民无限忠诚的革命战士,赋予了他那种坚毅的品格、奔放的激情和敏锐的思想,孕育了他的鲜明的爱与恨,也铸就了他当党的路线出现错误时所难以避免的历史局限和悲剧命运。《郭小川全集》编辑的最可贵的特色是在它给予读者一个完整的、有着内心丰富而复杂的思想情感的真实的郭小川。“全集”不独收辑了郭小川曾经发表过的全部诗文,还收辑了他未曾发表的书信、日记、笔记以及个人的检查交代、自我鉴定和残稿断篇,更附有注释和年表。从中,人们不仅看到郭小川作为战士的一面,也看到他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的一面,既看到他对革命信仰的坚定和执着,也看到他曾有的苦闷、迷惘。“全集”的可贵还在于作家的书信、日记和笔记中展示了有关共和国文学所经历的重要历史事件的史料。这不仅为人们完整地研究作家提供了可靠的资料根据,而且为文学史家理清新中国文学发展的若干重要史实提供了难得的参照。“全集”的编者指出,“它不是仅从文学的角度选取作家的传世之作,也没有为亲者讳而避开作者的失误、偏颇和特殊环境下的观点和话语,而是尽可能地、本真地提供史料的原貌。”并且“‘全集’首次公之于众的内容占全部字数的一半以上。”我想,这种态度和做法应当得到人们的肯定与赞扬!

因此,《郭小川全集》的出版,无疑十分适时。我相信,它所具有的重大的意义随着岁月的推进,也必将越来越被人们所广泛认识。

王富仁(北京师范大学中文系教授):

恐怕我们这一代人在50年代和60年代初喜欢上文学、诗歌,都有相同的经历,在诗歌上都是受了郭小川诗歌的强烈的影响。如果从我的感受来评价,郭是十七年中最杰出的一个诗人。

想到这一点的时候,我做了一个反思,为什么郭那个时代的社会思想和它的诗歌的话语形式已经发生了极大的变化,但是我对郭的诗歌的崇拜之情和对他的感受并没有发生根本的变化呢?我就思考:什么是真正的诗人?诗是什么?诗人是什么?诗人和社会上流行的话语形式的关系是什么?作为诗人,本质是激情的,不是理性的,他不是思想家,不是哲学家。这样一种个人激情,在那样一个时代,假如有强烈的表达愿望,就很容易被纳入社会上唯一的、接受的主流的话语当中去。他既用主流的话语表达自己内在的激情,但同时,他又不能不把自己的激情纳入这种话语形式,成为这样一种话语的载体,把这种话语传播到社会当中去,加强这个话语,同时又束缚了自己。我认为,郭这个诗人还是一个真诚的诗人,但他用的话语形式还是主流的话语形式。那么怎样表现郭作为一个真诚的诗人?在感受一个诗人时,不仅看他用什么样的话语形式,还要能够从这种形式中感受到他作为一个真诚的激情诗人的脉搏的跳动、感情的变化。

我认为任何一个真正的诗人,不论他用什么样的话语形式,一定是具有两重性的,他体现的情绪一定是具有两个项限的。就是说,郭有向困难进军的充满激情的集体主义的话语形式,正因为这样,他才会写出像《望星空》那样一种彷徨的、内心茫然的诗歌。我觉得,正因为这样,他才是一个真正的诗人。假如一个人一生只说一种话,只表达一种思想、一种情绪,乐观永远乐观,豪情是永远的豪情,就不是一个真正的人、真正的诗人。所以我觉得,郭在那个时代,运用那种话语,他留下了心灵的悲剧。我认为郭是十七年里在特殊的话语形式中表达着自己的激情,同时又在这种话语形式中进行着艰苦的心灵挣扎的诗人。这样一个诗人也就体现了在那样时代一个真诚的人、一个真诚的诗人。

杨匡汉(中国社会科学院文学所研究员):

新千年伊始,接读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12卷计499万言的《郭小川全集》,那感奋,那震撼,那慨叹,是任何笔墨都无法形容的。此意义远远超出了“郭小川研究”本身。

目前的当代文学研究,就“史料”的开掘而言,还不到一半。看到这套厚重的《郭小川全集》,更相信我并没有言过其实。试想,如果没有一种“历史还原法”,如果不能掌握一个研究对象的全真的原貌,就率尔操觚,怎么能真正触摸一个作家的生命和灵魂,又怎么能奢谈研究的“客观、公正、正确”呢?

正因为这一点,我十分赞赏编选者所取的原则和标准,那就是:“给一个典型的历史个案以一个全真的文本”,“找到一种既对郭小川负责又对历史负责的方式”,“不是仅从文学角度选取作家的传世之作,也没有为亲者讳而避开作者的失误、偏颇与特殊环境下的观点和话语,而是尽可能全面地、本真地提供史料的原貌。”以坦诚的态度对待真实的小川,我同样认为,这是对一个诗人、也是对历史最大的负责和尊重。在如今一切都讲究包装乃至可以以假乱真的年代,这种姿态和心态,更显得难能可贵。

这部“全集”使我们感受和认识共和国文学充满着过渡性、心理冲突和个性与历史之间矛盾复杂的关系,也催使我们不再满足于表面的或情绪化、简单化地思考与研究当代文学,而是潜下心来,在把握一个又一个全真的文本的基础上,认真地抽取一些科学的知识命题加以探讨,以对共和国文学事业的发展起到切实的推动。

作为题外语,我还对小川的亲属和子女20年来的精心与劳作表示由衷的敬意。这是值得倡导的一种雅量、一种气度、一种对历史存留的珍视。我们都从风雨中走了过来,我们还将在风雨中走向前方,保留一份使命感和责任心,是每个人应有的真精神,否则活着还有什么意义?

牛汉(著名诗人、《新文学史料》顾问):

今天我参加会,非常激动,感情很复杂。我非常感谢广西师大出版社。我看了“全集”的出版说明,我感到非常有突破,不一般,引起很多很多思考。它原原本本地把郭小川一生的活动和创作保留下来了,这种编法过去没有过。这个突破应该受到文化界、文艺界充分的重视。这个现象非常好。

研究一个诗人,这套“全集”,真难得。是有血肉的,原原本本的一个人在里面显现出来了,没有经过淘汰、删汰、遮蔽、回避,没有故意地强调什么,没有歪曲。他有他的缺点和弱点,里面有骂胡风的,骂了好多人,都有。现在时过境迁大家都可以谅解。这是一个很好的样板,编全集文集这是一个很好的表率,不含糊。将近500万字,除作品之外还有书信、日记、外编、检讨什么的,我都看了。这个礼拜我专心看这套“全集”。这套“全集”提供了第一手的完整的文献。中国的历史这么复杂,当代史、现代史、人的历史这么复杂,要研究透它,完完整整的,没有材料,很困难。

他写了那么多好的诗,奇异的、美丽的、与众不同的诗,这就不简单,别人没有,别人的诗很多,我都看过的,不一样。

所以我觉得这个现象需要研究。有这么好的文本,原原本本的,他的书信、日记、外编的两本,非常有价值。

邵燕祥(著名诗人):

郭小川同志离开我们20多年了。今天我们因他的“全集”出版而谈起他,不只是因为他在革命诗歌史上的意义,更是因他的生平、思想历程的典型意义。他的自豪和他的屈辱,都是有代表性的,是我们土地上相当一部分知识分子的生存状态的一个标本。

我们的名人、名家不少,文集、全集也编了不少,但是不久以前,人们已经发现了“全集不全”的现象。

删夷枝叶者必得不到花果。

而现在“全集”所提供的新材料具有更广阔的社会文化认知的价值。我在这里指的主要是未曾发表过的书信、日记和“外编”部分,这有助于我们更贴近小川的内心世界,他作为一个渴望有所作为的诗人同时又是一个长期受到信用的干部之间的心理矛盾,不止表现在党务政务同写作争时间、分心力,而且表现在他的比较活跃的思维与唯命是听的组织性要求之间的矛盾,像在反右派运动中,他就思考过对艾青的斗争如何把握;即使在“文革”这样不讲理的环境里,他在回答批判质询和进行检讨时,在既定的话语系统内部,他也仍然力求曲折地表示自己的某些异议或自我辩护。

这些不但于我们把郭小川作为一个知识分子个案的研究,提供了比较充分的根据,而且于我们观察他所经历的历史时期和历史事件,特别是在作家协会一段和“文革”一段的事态,是一份有力的真实的证词。而小川的这些遗文,如果不是他的家属加意珍藏,无私公布,还不是任其委弃的一堆故纸么?在这里,尤其应该提到广西师大出版社,他们以卓越的胆识出版这部“全集”,在一定意义上也不失“抢救”之功。我在这里再一次感谢他们,他们给我们看了一个真实的郭小川,一个不加修饰的灵魂。

阎钢(著名评论家):

“全集”出版,小川同志如果健在的话,会认为这样做是对的,会同意这样做的。他在写诗方面确实是个好诗人,但是我更尊重他是个好人,是共产党里边的好人,难得的好人。在作家协会也有许多延安来的老同志,一般都是不错的,但是像小川同志这样的硬骨头,这样有正义之士,我觉得是非常可贵的。与其把他作为一个优秀诗人来崇敬,更重要的我是把他作为一个好人、正义的人、有骨气的人来尊敬他的。

所以今天他的文集出版了,我们读他的文集,必尊重他的人,更带有深刻性的。

聂震宁(人民文学出版社社长):

我感到对于这本书大家谈得比较多的是出版的构想,我觉得只想用四个字来评价它,就是“大象无形”,因为它不需要塑造什么形象,因此越发是“大象”。

出版《郭小川全集》本身对我们的学风,对我们的学术界、出版界、文化界,对我们社会都是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

作为一个出版人,在今天这样一个会上我受到了深刻的教育,就是如何正视我们的历史,如何正视我们的文化,如何正视我们的文学创作的全部过程。这对我们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启发。广西师大出版社在这方面表现出了一种非常好的出版主体意识。这里面郭先生的家属所表现出来的现代意识,是一种非常正直的学术意识,或是说为人的意识,同时表现出广西师大出版社这么一种主体意识,这在我们今天的出版界是尤其可贵的,对我启发很大。

郭小蕙(郭小川女儿):

在编书过程中,我们可以说同人一起笑、一起哭、一起愤怒。作为新的一代知识分子我们应该更公正,同时我们也相信父亲是一个透明而真诚的人。

经过两年大量的工作,拿到书以后,当时我有一种要把什么献上祭坛的感觉,但是我不知道我献的是什么、祭的是什么。我只是相信,我们家人割舍了许多、交付了许多!我们现在想他一直在我们的心中珍藏着。这种交付,我们相信,能使他与更多的人心贴近了,能使他与现在的思想进行交流。

(左史、太和、石蛙根据发言稿及录音整理)

手机光明网

光明网版权所有